找到相关内容12144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使比丘:世间充满着什么

    执著的生命是苦的,若不执著就不苦了。生命不是毫无意义的,它有价值,喜欢说生命没有价值的人,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让它有价值。 如果我们知道怎样把“生命当成工具”,用它来认知世间、世间的起因、世间的尽和到达世间尽的修行之道,那么生命就有价值了,他已成为学习、修行和获取成果的根据地,同时也是用来了解人类所能达到的至高无上境界—涅槃的基地。所以请记住!生命真的有意义,但是对不知如何利用它的儍瓜而言,生命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71575313.html
  • 嘉扬彭措仁波切答:大修行人超出三界外不受因果报应吗?

    已经是戒度圆满了,同时也去了一切业障,既然二地菩萨就已经有如此的境界,那么已经获得了圆满佛果的佛陀还会有业障吗?成佛之人已经将无明破尽,既然无明已经破尽,那么依无明所生之惑业还会有吗?如草根一段草叶还会活着吗?所以马麦之报只是显现而已。 修行者在证得空性那一刹那,即可除一切业障。一切业障之根乃是‘妄心’,行者证得空性时,妄心已经尽,妄心既然去,则业障之根本已,故...

    嘉扬彭措仁波切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8/09240889587.html
  • 部派佛教的发展

    从佛教创立初期,一直到佛陀入后的一百年间,弟子们严格奉行教法,教团内部和合,没有争论,佛教史上称为“原始佛教”时期。   之后,佛教教团逐渐向外发展,由于各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,种族纷杂,加上弟子们对佛法和戒律的见解不同,逐渐产生分歧,佛陀入后一百余年,分裂为“上座部”与“大众部”两大部派,称为“根本分裂”。两大部派由于流传地区日广,各地传承关系不同,风土人情迥异,便要求在说法上和制度上有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2155326.html
  • 略谈灭尽定

      大  纲  一、前 言  二、尽定之思想背景  三、尽定与死亡的差别  四、有心与无心之诤  五、尽定与无想定之差别  六、尽定与解脱之关系  七、菩萨能否入尽定  (一)菩萨的特色  (二)能入与否之问题  八、结 论  【参考书目】  一、 前 言  “尽定”是建立在四禅八定之上,经典记载为无心定,但它真的是完全“无心”吗?它的思想演变过程如何?有关这些问题,在部派中有著不同...

    释印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83745245.html
  • 法念处戊、四圣谛

    『这是导致苦息灭的修行方法。』」 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:比丘舍弃爱欲,如实地了知三界中的一切行法都是苦,如实地了知造成苦生起的过去因,如实地了知苦与苦因的尽为涅盘,及如实地了知透视苦、舍弃苦因、证悟...才能生起。无明、爱、取是业力的助缘;业力是善行或不善行的影响力。虽然行一生起之后就立即坏,但是它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名色相续流之中,能在因缘成熟时产生五蕴。如是总共有五种因,即无明、爱、取、行、业。在这五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1549343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什么是"无常"?

    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,所以叫做"行"。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。"生灭"二字,实际上包括着"生、异、"三字或"生、住、异、"四字。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: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"生";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做"住";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"异";...

    赵朴初

   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382810693.html
  • 徐恒志答: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说的是什么?

    问: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说的是什么?  徐恒志答:说明自性的本觉理体,是本来无生,故亦无;本来不垢,故亦不净;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这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。这心体离一切人我、是非、顺逆、得失等等虚妄对待诸法;非空非有,无实无虚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;湛寂灵明,假名本觉。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92611319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门中有“八解脱”的名词总是不明其义,请慈悲开示好吗?

    灭受想定又名尽定,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,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,领受五尘,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,若有除受想的定功,则一切皆可除,所以称为尽定。 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355812525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学佛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法门,因而一门深入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三藏教典浩瀚如海,义理堂奥,艰深无比,毕竟,法法皆是觉悟之法,学佛欲一门深入,首先应深入教理,通达佛陀解脱之道,生死流转如何!涅槃还如何!各宗各派应深入理解一番,而后,按个人习性根机,在契机契理之下,方可一门深入,直修无疑,如是渐断无明(梵语avidya),渐增法身(梵语dharma—kaya),勇往直前,一路涅槃门。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412112533.html
  • 范古农答:万法唯识,固矣。但人死后识能随人而转生欤,抑已消灭欤。

    问:万法唯识,固矣。但人死后识能随人而转生欤,抑已消灭欤。   范古农答:人死后前七识都,惟第八识不灭。以第八识全体,即是成就一切心色之功能。成就前一组心色之功能消失时,即是死。成就后一组心色之功能发展时,即是转生。

    范古农

    |范古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452412693.html